“珍珠世家”的開天辟地與傳承創新
見習記者 翁佳美
在世界珍珠版圖上,小鎮山下湖被打上了重重的記號。
它是“世界珍珠之都”,淡水珍珠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73%,還擁有全球大的珍珠交易市場,珍珠品牌知名度及科技研發走在全國前列。
一個四十多年前在浙江省地圖冊上都難尋蹤跡的鄉野小鎮,如今成為名揚四海的“世界珍珠之都”,這是何其風光。
這樣的風光被人們歸因于“地利人和”。山下湖水網密布、河蚌眾多,這是“地利”;山下湖人勤勞進取、勇于開拓,這是“人和”。
萬事萬物的開拓總需要一些“領頭羊”,在小鎮的美麗事業里,也有第一批與珍珠為伍的人。所以關于“人和”,珍珠歷史里突出記載了一些人。“中國淡水珍珠教父”何木根是一人,“一代珠王”何小法也是一人……他們的名號有跡可循,為世人所記得,但也總有一些至關重要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歷史所遺落。
在接近珠光寶氣原生態的白塔湖畔,傳頌著一個人的佳話。他走的那樣早,以致翻遍珍珠史冊也找不到關于他的蛛絲馬跡。山下湖人卻說,這是他們心中頂感謝的人。
他叫何柏榮,他就是白塔湖畔遺落的珍珠。
他是與何木根一同發現珍珠奧秘的拜把兄弟,是河蚌人工繁育第一人,是拉了山下湖人一把的熱心人,更是山下湖兩代珠農永遠緬懷感激的人。
得到打開珍珠事業大門的“鑰匙”
何柏榮出生于1945年,1995年離開人世,這個世界,他只停留了50年。但這短短的一生中,他的成敗榮辱都與珍珠有關。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何柏榮20多歲,已是長樂村的電工,兼任村水管員?此沏额^青年的他,對工作卻是極為負責,村居鄰里的事情無論大小、輕重、臟累,都第一時間熱情相助,隨叫隨到。那時在生產隊里,村民白天忙勞作,只有飯后有時間,村民家里電燈壞了來找何柏榮,他總是放下碗筷跟隨前去,從來沒有一句怨言。正因為這樣,村里每一次村干部選舉,何柏榮的選票總是遙遙領先。
有一年,一位名叫朱林昆的師傅從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一家國營漁場趕來諸暨,到白塔湖收購河蚌。何柏榮對此很是不解:我們農民用來喂雞飼鴨的河蚌,江蘇客人路遠迢迢收購去,究竟派什么用場?朱林昆一行幾度往來,何柏榮與何木根一起留宿客人,一日三餐好生款待,不懈數次希望客人答疑解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朱林昆終主動交出了那把原本深藏不露的“鑰匙”,不僅告知了他們河蚌的真正用途,還傳授了養蚌育珠的技術。
得到珍珠“鑰匙”的何柏榮、何木根渴望打開珍珠世界的“大門”。于是,諸暨歷史上第一批珍珠在何木根屋后的池塘悄悄地孕育了。那個年代,正是“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的非常時代。正因此舉,何柏榮、何木根以“私養珍珠”之名被割了“資本主義尾巴”,兩人被關進學習班進行思想改造。
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珍珠養殖才被允許。何柏榮繁了蚌、育了珠、冒了尖、致了富,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被評為諸暨縣養蚌育珠專業戶、縣勞動模范,當選為諸暨縣第六屆政協委員。
“紅”了的何柏榮卻仍是村里默默無聞那個人,每天穿梭田間、塘頭,在白塔湖中蕩舟、游弋、思索。他看到白塔湖的域廣、水清,看到這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再想到被遺忘的角落、廢棄的水面,還有許許多多直不起腰來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何柏榮心中涌起了簡單的念頭:我們自己做成了,怎能不拉鄉親一把!
拉了山下湖人一把又一把的柏榮師傅
何柏榮、何木根將養殖珍珠的技術無償傳給了每個上門求教的老百姓,一時間,珍珠養殖像雨后春筍一般遍地開花,山下湖人因此獲得了一筆不少的經濟收入,但也導致河蚌蚌苗嚴重缺少。
何柏榮冥思苦想,四處打聽哪里有蚌苗。當他得知江蘇無錫已經有人在人工繁育小蚌時,便立即趕往無錫實地考察,學習經驗。無錫市羊尖鄉麗北村的趙林寶熱情地接待他,細心地授受他,他茅塞頓開,決心回家大干一場。
何柏榮興沖沖地搭建了流水池,買來汪刺魚,找來了繁殖用的母蚌,開始了流水繁殖小蚌的試驗工作。他不知看了多少書,走了多少次去無錫請教的路,聽過了多少冷嘲熱諷的話,度過了多少個苦思冥想的不眠夜……何柏榮堅定地認為,別人做得到的事,他也一定做得到。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步步嘗試,何柏榮繁殖小蚌終于取得成功,這塊久久壓在心頭的大石終于落下,他長長吁了口氣。何柏榮獨辟蹊徑,悉心研究河蚌人工繁殖,也將這項珍珠養殖的基礎保障技術傳授給了村里的珠農,為山下湖育蚌資源問題鳴奏了凱歌。
與何柏榮同村的,有一戶叫何培燦,家里吃口多,生活困難。眼看人家養蚌育珠發了大財,但苦于自己一無資本來源,二無親朋相助,心似油煎,逼煞七尺男兒。就在這時,何柏榮上門來了,他噓寒問暖,幫何培燦出謀劃策,還無償提供了數千只蚌苗,從接種、養殖到管理,何柏榮將全身本領悉數傳授,遇到任何問題他都第一時間出現。短短一年功夫,何培燦翻身了,建起了三間平房,添置了一件又一件的家具。他逢人便說:“我和柏榮雖是同姓,但非同宗,他待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恩德我到死也不能忘。”
慢慢地,外村的陌生面孔也會出現在何柏榮家。廣山大隊第四生產隊隊長詹仲華登門拜訪,他像一名小學生那樣來何柏榮家虛心聽課,二人雖是初次見面,但何柏榮還是毫不吝嗇地將養蚌育珠技術傳授。詹仲華回家嘗試了多次仍然失敗,就邀請何柏榮一起去廣山大隊幫扶他們。1979年,新瀝湖秋日稻田金浪滾滾,在何柏榮手把手幫助下,廣山大隊的第一批珍珠蚌終于插下希望,第二年冬,第一批珍珠收獲,詹仲華等幾戶農戶掘得了第一桶金,也為詹仲華創辦諸暨第一代珍珠市場埋下了伏筆。
之后,尚山大隊副業隊隊長鄒昌德來了,朱家站大隊的謝又平也來了……一群群、一幫幫帶著希望來到何柏榮家中請教,何柏榮總是無償傳授給他們實實在在的養蚌育珠技術,所有人都親切地稱他為“柏榮師傅”。
到了80年代初,養蚌育珠技術普及到了山下湖95%以上的農戶,年產珍珠20多噸。珍珠多了,勢必要銷售,要流通,光靠幾家醫藥公司收購遠遠不夠,何柏榮再次徹夜未眠,賣珍珠成為了他新的思考。
那個年代,珍珠作為國家統購統銷產品,不允許農戶私自售賣。1980年,經人介紹,何柏榮了解到紹興有人收購珍珠,便約上鄉鄰三人,帶上珍珠,騎上自行車直奔紹興。無奈,與他們接洽的竟是便衣警察,何柏榮一行私自銷售珍珠,以投機倒把罪被公安局關了半個多月,這恐怕是早的一次釣魚執法了。
1987年2月,原西江鄉黨委、政府從珍珠生產實際和珠農的迫切需求出發,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牽頭創辦了名義上是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實際上是以交易珍珠為主的“西江農貿市場”。當時市場負責人宣黃牛、趙迪青等從何柏榮那里學過技術,就主動找上門來,希望何柏榮能夠收購珍珠,解決老百姓賣珠難的困境。何柏榮深知大家的處境,二話不說就在“西江農貿市場”帶頭收起了珍珠。
何柏榮的妻子是當地有名的插珠能手,更是鄉里第一批去廣州賣珍珠的人,那時候丈夫育珠,妻子售珠,配合默契。這個大膽勇敢的女人毫不遜色,和丈夫一樣成為了山下湖珍珠界的“領頭羊”,一呼百應,帶著鄉里的姐妹們,背上一包又一包從珠農手中收來的珍珠,踏上南下的火車,開始了“跑廣州”,就這樣,價值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的珍珠源源不斷地從山下湖流往廣州,到達香港。
漸漸地,何柏榮還與人合伙創辦起諸暨縣純真珍珠粉廠、西江珍珠層粉廠,珍珠事業越來越紅火。
“珍珠世家”的一脈相承
1995年3月13日,敦厚老實的何柏榮因67萬元珍珠款被騙而受到沉重打擊,終一病不起,生意失敗、家境變遷讓他無奈心痛。在50歲的壯年,何柏榮就這樣撒手人間。
大概是因為留下了種種遺憾,看完這世界后一眼,何柏榮眼角落下兩滴淚珠。正如何柏榮鐘情一生的寶物,這兩滴“珍珠”承載了他一生的執著。珍珠純天然、不雕飾,他的品行也如此凈透、純潔。
何柏榮的離開讓人們唏噓不已。所幸,珍珠的一脈香火并未因此而斷。
何柏榮有三個兒子,如今諸暨市三延珍珠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何延東就是他的小兒子。今年40歲的他回憶起兒時生活,依舊感慨萬千。那時候何延東無憂無慮,因為父親的好人緣,他也成了鄉里人人照顧著的一個“寶”。直到21歲那年父親離世,何延東才懂得,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于是,子承父業,辦起了諸暨市三延珍珠有限公司。
在1996年至2005年之間,何延東跑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藥廠,仔細地研究藥里的成分,如有珍珠需要就積極與藥廠聯系供貨。1998年,杭州青春寶集團的產品青春寶美容膠囊配方中需要珍珠原料,20多歲的年輕人何延東用真誠和專業在10多家競爭商中脫穎而出,與青春寶取得合作。
原料供應做出名堂了,何延東的眼光也看的更遠了。有一天,何延東看到某品牌珍珠粉銷售價格到每公斤3000元,而自家的藥用珍珠原料只能賣到每公斤100元。何延東被點醒了,他決心依靠品牌的力量,提升珍珠產品附加值。
有了這樣的想法,2010年,何延東與青春寶集團進行了洽談。令他欣喜的是,對方對此也很感興趣。“開發珍珠的藥用價值符合青春寶的發展方向,珍珠和鐵皮石斛是青春寶集團今后重點發展的兩大領域,珍珠基地毫無疑問會選在山下湖。”于是,浙江青春寶珍珠科技有限公司就在珍珠產地山下湖誕生了。
如今,在浙江青春寶珍珠科技有限公司標準化的廠房內,一款款被貼上“青春寶”商標的珍珠粉、面膜貼、潔面乳從這里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
就在上個月,何延東的公司還拿下了難能可貴的藥品GMP證書。通過與大集團的合作,何延東“借船出海”,針對珍珠具有明目消翳的藥理,研發了珍珠明目眼貼;又針對珍珠具有解毒生肌止血的特性,研發出珍珠粉創可貼……青春寶的珍珠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四大類13個品種的珍珠深加工產品陸續投放市場。
為了彌補父親的遺憾,傳承珍珠精神文化,何延東還注冊了“珍珠世家”商標,這也是目前諸暨珍珠產業唯一的“紹興市老字號”。
說到“珍珠世家”,何延東16歲的兒子顯得成熟堅定。他說,要把爺爺的精神銘記在心,長大后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讓“珍珠世家”名副其實,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