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一行到山下湖鎮新長樂村采風,早就聽說新長樂村的新農村建設遠近聞名,進入村口,躍然看到巨石上“長樂”二字,好有氣派,柏油馬路二旁綠樹成林,一棟棟別墅在夏日強光照射之下,顯得更加耀眼奪目,到了村部大樓,村主任何立新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且帶我們到村里一一參觀,看到即將動工的新長樂村文化大禮堂,何主任自豪地跟我們介紹:我們村的文化大禮堂無論是規模還是檔次都在全市是一流的,特別是突出以珍珠為主軸的文化大禮堂,這是非常少見的,我們村的老百姓每個家庭都與珍珠有一個故事,例如何木根、何柏榮的開創珍珠養殖先河、何新橋聯合珠寶進出口公司等等……..
時光帶我們回到四十多年前的那個冬天。
20世紀六十年代末,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一家國營漁場,一位名叫朱林昆的師傅到諸暨白塔湖來收購河蚌,當時何木根、何柏榮是長樂大隊的水管員,他們對此感到不可理解:諸暨湖畔農民用來喂雞飼鴨的河蚌,江蘇客人路遠迢迢收購去,到底是派什么用場?他們曾幾次詢問江蘇客人,江蘇客人就是笑著不言,于是二人商定一起留宿江蘇客人,三餐好生款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江蘇客人被何木根、何柏榮的真誠所感動,終他主動交出了那把原本深藏不露的“鑰匙’,不僅告知了河蚌的真正用途,還傳授了養蚌育珠技術。
1969年至1972年何木根率先在屋后的池塘里偷偷摸摸養出了諸暨歷史上第一批珍珠。
1977年村民何木根、何柏榮因為“私養珍珠”,在當時左傾當道的年代被割資本主義尾巴,家里“非法所得”被全部沒收。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山下湖第一代養珠人獲得合法地位。何木根、何柏榮雙雙參加諸暨縣萬元戶大會,被評為諸暨縣養蚌育珠專業戶,諸暨縣勞動模范。
1982年,何木根、何柏榮是當時諸暨唯一的養蚌育珠專業戶。
1984年,因為在養蚌育珠上的突出成績,何木根和何柏榮分別被推選為諸暨縣第九屆人大代表和諸暨縣第六屆政協委員。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珍珠養殖像雨后春筍那樣遍地開花,山下湖老百姓也因此獲得了一筆不小的經濟收入,但也導致河蚌蚌苗的嚴重缺少,為此長樂村的第一代珠農們苦思冥想,四處打聽哪里有蚌苗。當得知江蘇無錫有人在人工繁育小蚌后,就立即趕去實地考察、學習經驗。學習經驗回來,養珠先鋒們搭建了流水池,買來汪刺魚,找來繁殖用的母蚌,開始進行流水繁殖小蚌的試驗工作。他們不知看了多少書,跑了多少次到無錫的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聽過多少嘲諷的話,但他們堅信:“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人家做得到,難道我會做不到嗎?功夫不負有心人,繁殖小蚌終于成功了。長樂村養珠先鋒們悉心研究河蚌人工繁殖,為山下湖解決育蚌資源問題拉開序幕,打響了頭炮,鳴奏了凱歌。之后養蚌育珠之風在白塔湖湖區一帶遍地開花,長樂大隊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珍珠第一村,富甲一方的萬元戶村。廣山、尚山、朱家站等大隊紛紛組織人員前來取經,何木根、何柏榮總是二話不說,緊隨大隊干部來到塘頭悉心指導。
八十年代初,長樂村的珍珠產量也已經接近一噸,光靠幾家醫藥公司收購已經是遠遠不能滿足,于是,長樂人開始了“跑外”。長樂人跑外都有線路劃分,分頭開辟全國市場。
村民何志淇把珍珠銷售到烏魯木齊、齊齊哈爾等地的制藥廠,何金云則是向福州外貿公司推銷珍珠,當得知廣州有香港客商在收購珍珠,于是村民成群結伴去廣州推銷珍珠(當時的長樂村有一半家庭南下廣州賣珍珠)。香港太湖公司、香港億能公司更是在長樂村設點收購珍珠。
1989年,何新橋聯合村民何金云、何如龍、何均水等村民合資成立了中國珠寶進出口公司廣州貿易部,通過進出口公司把珍珠銷往世界各地。
1990年,珍珠使新長樂村富甲一方,富裕后的村民更是以書法來陶冶情操。自1990年,成立了諸暨市新長樂村書法協會至此19年,書法愛好在全村魏然成風,翰墨飄香,早已成為新長樂村文化建設中一張響亮的名片。
2001年以來,新長樂村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先后投資五千多萬,建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戲臺,建成了占地9000平方米的高品位的文化公園和宣傳長廊,而就“精品村”建設和文化禮堂建設也正在進行中,新長樂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珍珠第一村。
“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近些年來,新長樂村先后獲得了60多種榮譽,村部會議室各種榮譽掛了滿滿一墻。
2015年,白塔湖濕地公園新長樂村碼頭正式對外開放,成為珍珠第一村的又一張新名片。
從第一代珠農引進珍珠養殖技術開始,新長樂村的村民一直在珍珠領域摸索前進,從養殖、加工到銷售,每個珍珠產業鏈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新一代村民傳承創新,開創了諸暨市天海粉珠養殖有限公司、浙江潤和珍珠有限公司、浙江青春寶珍珠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業界有影響力的企業。像惠美珠寶商行、錢明華珠寶商行、愛嘉珠寶等則在珠寶城做出了較好的口碑。